你能否想到只用一张图片就能迁动所有学生的心?一堂课只一张图便让人性的浓浓的情感如兰之幽香徐徐散发?
老舍先生的《我的母亲》,课文较长,而且话题普通,再加上学生十六七岁,没有什么对母亲的细腻的感触,对学生而言既无聊又不值。可是就是这篇散文,确实是弥足珍贵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佳作。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必须确立一个前提,就是对“母亲”要另眼相看。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能比图片更形象且有感染力的了。
首先我提出一个思考题目:你*先想到母亲什么特点或优点?同学们回答正忽略了母亲的根本作用——生,养。这正是母亲的伟大尊贵之处。当学生对此不以为意时,我用电子白板展示了?“母”的甲骨文的字形。同学们一看到那个由点和瘦削的线条构成的形体时便议论纷纷。此时我提示大家分析:这个字读什么?大家兴味十足,轻松猜出是“母”字。继而引导学生由字形部件产生联想。一个跪卧的人形和突出的胸部,不难推断古人造字时的心意。带着对“母亲”的理解再读《我的母亲》,就让这种品味端庄而严肃了。
甲骨文图片就是将文字学的实际与课堂联系起来,这种形象化启发,让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,又借助生活解读作品。这是一种相互作用又相互渗透的人格塑造过程。
同样,能借助生活的现象来解读课文,让学生学习有了着陆点,心灵与智慧齐头并进。
学习《师说》时,分析完论证思路和梳通文意后我没有结束课程,我从网上录制了一段学生侮辱老师的小视频,又找了一张古人鞠躬拜师图。先请学生看视频,指导大家讨论学生为何会有这种行为。之后又打开拜师图,古今对比,启发学生讨论行为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。*后集中到对“道”的解读和“重道”与“尊师”的关系的辩论。这一环节由视频和图片作为触发器,带着学生从毫不关己的唐代走入现今的社会风气,理清了一个人认识决定行为的辩证关系。启发学生鄙斥不尊师行为,追求不断提升个人素养、修善完美人格的崇高风尚。
此时,《师说》从一篇课文转而变成了一面镜子,照鉴社会和自身。让一篇古文也焕发了青春活力。
图片视频介入课堂是*常见的信息化手段,它不是要成为课堂华而不实的装饰品,而是课堂与生活相连的纽带。信息化手段五花八门,信息化材料铺天盖地,这需要教师把住“纽带”的初心,擦亮眼,端正心去辨别和选用,真正为课堂和学生带来福音。(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?陈天凤)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